本報記者 陳發明 通過一場“環境革命”,實現“視線之內無垃圾”,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全國藏區率先做到了。
甘南州碌曲縣西倉鄉貢去乎村的牧民扎西是“環境革命”的受益者。
“干部愛撿垃圾,就讓他們撿吧,我們只收拾自己家里。”扎西說,2015年,鄉鎮干部剛開始進村打掃衛生時,村里的群眾不僅不幫忙,還在旁邊指指點點。
“游客上門,我才知道衛生環境對旅游有多重要。”扎西說,在鄉上干部的鼓勵下,他依托附近的旅游景點,在村里辦起了第一家藏家樂,去年接待游客600多人次,有5萬元的純收入?吹皆鞯牟丶覙芳t紅火火,村里人也開始參與環境整治。如今村里每天都會安排一戶進行衛生值日,半個月全村搞一次大掃除,在家的人都會主動參加。
“全民參與打掃衛生,這是一場作秀嗎?”甘南州委書記俞成輝的回答干脆利落:這種觀點大錯特錯!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處的甘南域內植被覆蓋率高達94%,水利、礦藏資源豐富,但全州90%以上的區域屬于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。
一產不大,二產不強,三產不優,甘南該怎么做?“既然守著生態財富,那就吃生態飯,通過綠色帶動實現產業升級,從畜牧業和旅游業上找突破口。”俞成輝說。
然而,雖然頂著“九色香巴拉”的光環,但“只顧溫飽、不顧面貌”的習慣,一度使甘南這片美麗的山水黯然失色。草原上、道路旁、河道中、水溝里到處是垃圾,大街小巷、房前屋后、村里村外的污垢日積月累,廣大農牧民“人畜混居”的積習根深蒂固,城鄉接合部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”的問題久拖不決……
2015年,在被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后,甘南州自加壓力,為這個創建目標加了3個字:無垃圾。一場聲勢浩大的“環境革命”在甘南州4.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上破題,通過干部帶頭,動員群眾參與,甘南州各地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納入網格化管理體系和村規民約,對城區、鄉鎮、村組、公路沿線、景區景點、河道水域實行分片包干。同時,甘南州每年選擇60個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自然村作為旅游專業村,按照A級景區標準進行打造。
“我們這里沒有霧霾,也沒有什么污染,這么大的草原上,扔幾個塑料袋、水瓶子,能有多大影響?”甘南州碌曲縣西倉鄉鄉長馬要布回憶說,剛開始搞環境整治,別說群眾不理解,很多基層干部也覺得小題大做了。要改變藏區牧民群眾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,頗費周折,除了干部帶頭進村撿垃圾,還組織各村進行衛生評比。時間一長,干部群眾意識到,要吃生態飯,就得先保護好生態。
從打掃衛生開始的“面子工程”,逐漸成為甘南州各族人民發自內心的“生態信仰”和“環保自覺”。今年以來,在甘南州合作市紹瑪村拉咱自然村,34歲的仁智道吉盡管開著大車跑運輸收入不錯,但只要不出車,他就會參加村里的集體大掃除。
“以前村上動員參加義務勞動,沒人參加。”仁智道吉說,不積極主要是因為沒信心,村民們牛在家里養,糞在門口堆,走在村里,木柴、草堆、土堆到處都是,簡易村道一下雨就沒法走,“這樣的環境,掃了也白掃,很快就又臟了。我們這里雖然靠近草原,但沒幾個游客來”。
2016年,甘南州整合資金33.3億元,重點改善鄉村道路、停車場等基礎設施。如今走進拉咱自然村,一條條硬化的水泥路直通群眾家門口,黃墻紅瓦的藏家院落與不遠處的草原相映成景。“村里已經開了好幾戶藏家樂,環境美了,誰還忍心亂扔垃圾?”在仁智道吉的心里,幸福生活不能僅靠收入高,還得有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和衛生水平,“大家愿意參加一周打掃兩次衛生,是因為我們心里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”。
綠色追求帶給甘南州的是綠色收益。數據顯示,甘南州旅游人數和綜合收入已由2014年的501.2萬人次、22.58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003.15萬人次、46.78億元,實現“井噴式”增長。甘南州的旅游旺季一般在6月份才開始,但是今年1月至5月,全州已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327.75萬人次,同比增長21.27%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.01億元,同比增長24.8%。俞成輝告訴記者:“近年來,甘南州沒有新建一座水電站,沒有開發一座礦山,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’的理念已成為全州各族干部群眾的共識。”